为了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探讨,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新路径,12月20日,智能科技学院在C9-122开展“非遗+科技”创意创新师生研讨论坛。此次论坛由综合办主任陈倩主持,学院分党委书记常荣、学院团总支书记廖康利、部分辅导员以及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四支队伍的成员共同参加。
陈倩主持论坛
论坛伊始,陈倩首先就此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作出说明,随后组织四个项目小组的同学依次进行经验分享。刁叙言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智途创新,“芯”警护航》项目的灵感来源、实践过程、成果运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介绍。通过这些分享展现了该项目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历程,以及其在社会安全与技术创新领域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刁叙言分享《智途创新,“芯”警护航》项目
随后,刘香君就“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艺心拾“遗”,同兴振乡》进行了分享,详细讲解了非遗麦秆烙画的制作过程。通过学习非遗麦秆烙画的制作技艺,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为当地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以文化带动经济、以技艺促进振兴的模式,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刘香君分享《艺心拾“遗”,同兴振乡》项目——非遗麦秆烙画
黎馨月就《“云上”非遗》项目作出了详细讲解。拓片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团队通过拓印龙身图案为建国75周年献礼,每一个拓印的细节都蕴含着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巧思,他们用实际行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黎馨月讲解《“云上”非遗》项目——涪城拓片
张珊详细阐述了北川水墨漆的制作工艺与独特特点,包括精选天然原料、复杂精细的加工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漆面光滑细腻、色泽温润的特质。谈及传承与发展,张珊提到尽管面临现代工业的冲击,但北川水墨漆依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得以保留,并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最后,她深入剖析了北川水墨漆的文化价值,认为它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的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美学意义。
张珊讲解《北川水墨漆》项目
常荣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成功案例。她提到,非遗项目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非遗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是澳门尼威斯人网站要思考的方向。廖康利结合学院每年开展的天府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的相关经验,对“非遗+科技”创意创新成果转化给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指导。
常荣就“非遗+科技”创意创新成果转化进行方法指导
“非遗+科技”创意创新师生研讨论坛圆满结束
此次论坛的开展,不仅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还激发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考,展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今后,学院将继续探索“非遗+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让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共同开启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智能科技学院绵阳校区第一学生社区:刘任凤
初审:唐学琦
复审:李禹梓
终审:常荣
2024年12月24日